以身许国,风华正茂投身国防事业;胸怀家国,隐姓埋名扎根大漠深山。他们接力从事“两弹一星”的科研工作,见证核工业和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。 杨中轩,新中国第一代核事业工作者。1966年来到马兰的他,是次年6月17日新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起爆的见证人。“短短二十分钟后出现巨大轰鸣!这回我们国家的腰杆子可以挺直了!”直到今天,已经82岁的杨中轩和中国网记者讲起那个火热年代的奋斗故事,眼里仍噙满泪水。大漠戈壁中,杨中轩将自己的青春献给国防科技事业,见证了核事业从无到有。 “红云冲天照九霄,千钧核力动地摇。二十年来勇攀后,二代轻舟已过桥。” 1971年,12岁的杨金玲和母亲追随父亲杨中轩的足迹扎根马兰。长大后,本有机会离开戈壁滩的她,选择留在马兰从事国防事业。“我很荣幸能成为第二代马兰人,”杨金玲说,“我当时就想,我要像父亲一样,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价值。” 张滢是杨金玲的女儿,1985出生在马兰。她从小就爱听姥爷和妈妈讲早年“创业”的故事。让张滢印象最深刻的,不是被大风吹跑的帐篷,不是含沙子的盐碱水,而是前辈们“做惊天动地事,当隐姓埋名人”的人生选择。“我一直能感觉到自己身上背负着期望,我也愿像姥爷和妈妈一样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。”大学毕业后,张滢放弃一线城市外资公司的高薪和大型国企的工作机会,来到沟壑纵横的大凉山腹地,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西昌航天人。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的12年间,张滢历经了60多次发射任务,创造过连续20发任务在一线年高密度发射任务中,她在一线天。张滢在航天事业上实现着自己的抱负,见证并参与新中国飞天梦的探索与实现。 以身许国,风华正茂投身国防事业;胸怀家国,隐姓埋名扎根大漠深山。杨中轩、杨金玲、张滢响应着时代召唤,接力从事“两弹一星”的科研工作,见证着核工业和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。70年,三代人,与新中国同梦! |